际华新闻
2017年春季拍卖会,北京际华春秋拍卖有限公司将在六月二十一日北京长安大饭店预展拍卖潘玉良两幅油画代表作品,一幅1936年创作的花卉,一幅1947年创作的非洲风情人物。
提及潘玉良,我们会想到她的绘画既有“印象派”与“野兽派”的色彩张力,又有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律。潘玉良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在男性西画家中,也数上乘水准。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再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画不妩媚,不纤柔,反而有点“狠”。用笔干脆俐落,用色主观大胆,但又非常漂亮。面对她的画总让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她的豪放性格和艺术追求在她酣畅泼辣的笔触下和色彩里表露无遗,天生一副艺术家气质。她与别的西画家所不同的是,对各种美术形式都有所涉及,且造诣很深:风景、人物、静物、雕塑、版画、国画,无所不精,传统写实、近代印象派和现代画派乃至于倾向中国风的中西融合……都大胆探索、游刃有余,有出色的表现。其中印象派技术和东方艺术情调是她绘画演变的两大根基,由此及彼形成了她艺术发展的轨迹。
潘玉良爱花,大多数静物创作中都有花的身影。牡丹,芍药,玫瑰,月季⋯.诸如此类的花卉一画再画,不知厌烦。对于潘玉良而言,一生两次旅法,因为各种原因延迟归国,花谢花开的过程里,潘玉良对花卉的描画增添了一丝惆怅的叹惋。潘玉良第一次赴法经历之前,曾在刘海粟主办的上海美专接受过大量的美术专业技法学习。当时正值西方美术界推陈出新,以印象派为首的先锋艺术家渴望从古典写实技法的桔桎中摆脱出来,潘玉良的第~次留学彻底让她与写实风格决裂。
早期时期的潘玉良,对于各个流派都有借鉴。但在法国的留学经历,让她认识到古典技法的衰微,对于印象派的接触,使她大胆的接受并有所应用。
潘玉良1936年创作的这幅花卉作品,在笔法上吸取了塞尚,梵高的精髓,色块涂抹随意,花朵随风摇摆,娇艳欲滴。在对叶子的勾勒上“融中西画于一治”,吸收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线描,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勾勒,将叶子招展的姿态、娇艳的花朵在红蓝两个花瓶映衬下格外耀眼。
面对当时国内国外思想潮起潮落的情况下,潘玉良吸取了各个门派的技法精粹,真正的找到了个人风格。她并没有单纯的接受西方影响,摒弃中国传统国画,也并没有像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风格派那样一味排斥外来风格。她像是一朵花,尽情的吸收着各种营养,绽放着她最爱的色彩。在后期,她将传统国画的线描应用在作品中,将国画的意境美和民族传统文化融合于创作中。她的静物画风格吸取了印象派的外光技法,后期接受野兽派,抽象派风格,加上对本民族传统技法的感悟,着色艳丽,用笔夸张,没有女画家的温婉,反而有着超越普遍画家的气势。她懂得色调的互补搭配,在对花朵的描绘上,将自己置入花丛中,仿佛自己就是那朵花瓣,舒展身体,迎接曙光。
潘玉良1947年创作的这幅非洲风情人物,画面充溢着非洲热带的风情,海水在哗动、椰子树叶在摇曳,聊天中的两位非洲女子身材丰硕,一位背着婴孩的年轻母亲丰乳细腰,如同美丽的黑珍珠。作品构图大胆而夸张,画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绚丽而宁静,有着强烈的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呈现出特有的审美情趣。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1890年创作了静物油画《雏菊与罂粟花》,2014年11月纽约苏富比以61,765,000美元成交,被中国收藏家竞得。
潘玉良是一代画魂,被称为是中国的“女梵高”。中国收藏家面对中国的“梵高”是否能够真正认识到她的艺术市场价值,大家拭目以待。